信息摘要:
书籍,这人类智慧千百年淬炼而成的璀璨结晶,如同暗夜中永不熄灭的灯塔,以其恒久的光芒穿透迷茫,照亮我们探索世界与内心的幽深航道。今天,我们怀着…
书籍,这人类智慧千百年淬炼而成的璀璨结晶,如同暗夜中永不熄灭的灯塔,以其恒久的光芒穿透迷茫,照亮我们探索世界与内心的幽深航道。
今天,我们怀着对知识与智慧的虔诚敬意,再次相聚,共同开启第367期读书会。让我们暂时抛开尘世的喧嚣,沉下心来,去触摸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纸张,去聆听字里行间先贤哲人的谆谆教诲,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用文字编织的情感与梦想。今晚主持人由赖振添、封煦担任。共有3位读书人进行分享,接下来就正式进入读书分享环节吧。
一.《中华上下五千年》电影赏析
吴总的讲话充满了家国情怀和历史纵深感。
从“平衡”这一朴素的哲学概念出发,深刻联系到个人健康、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乃至历史周期律,最终落脚于普通人在宏大历史进程中的务实责任。对中国的发展前景持积极乐观态度,但也理性地认识到其中的挑战。您提出的“搞好身体、做好工作、教育后代、不给国家添麻烦、添一把柴火”的行动纲领,是平凡中见伟大的公民意识体现。这份感悟源于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充满了真诚和思考的力量。
感谢您的分享!这番关于平衡、责任与国家未来的思考,确实引人共鸣。
二.读书分享
第一位分享者唐巧丽带来的《形影神三首》
唐巧丽认为:这三首诗中的“形”指代人乞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他们的苦恼,诗以形影之言而引发神辨的辩论形式分别写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观点。这三者可以看作是陶渊明的三个分身,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和调和。全诗写法较为浅显,明晰,生动,亲切,如谈家常。
周祖柱认同分享者小丽对这组诗核心内容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察与感悟:这首 是陶渊明晚年以独特对话体形式进行的一场哲学思辨,其中很可能寄托了他对生命终极问题的思考以及某些在现实中未能圆满实现的深层理想或追求。从诗体形式和创作背景出发,触及了陶渊明晚年复杂内心世界与精神寄托这一重要维度。
张德雄认为您将这三首诗解读为陶渊明一场深刻的内心哲学对话,通过“形”、“影”、“神”三个意象的辩论,揭示了执着于物质享乐与世俗虚名带来的痛苦,并最终以顺应天道自然、安住当下的智慧寻求解脱与内心的平衡。这体现了陶渊明对生命本质的透彻思考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第二位分享者腾俊带来的《鱼我所欲也》
腾俊认为:文章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作者认为人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他认为这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全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也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
陈锦玉: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理想与现实间的永恒落差。面对这种求而不得的苦闷,提出了一个富有智慧的解决路径:在执念与放弃之间寻找“中间值”。这种“中间值”并非妥协,而是一种务实的自我调适——调整目标尺度,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实现阶段性成就,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
翁彦婷:深刻阐述了道德实践中一个根本原则:当生命存在与道义原则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选择坚守“义”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您尖锐地指出,现实中存在大量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背弃道义的行为,这正是对道德底线的侵蚀。因此,强调个体必须主动捍卫心中之“义”——这代表了对道德原则的绝对遵守。
第三位分享者秦文林带来的《行路难·其一》
秦文林分享: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中的第一首,此诗浩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人的情绪从宴酣之乐转为迷茫苦闷,却又不愿停止追索,最后又变得高昂乐观起来;其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充分显示出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由此引起他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他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候文松讲到:这首诗以 "美酒佳肴难以下咽" 开篇,生动刻画了诗人因理想受阻而内心郁结、壮志难酬的苦闷("心里有事情""比较烦闷")。然而全诗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凝聚在结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一千古绝唱中。您精准指出,这不仅是李白面对仕途挫折与人生困境时的自我激励,更是他以磅礴气魄向世人宣告的不屈信念——纵使前路冰塞川、雪满山,也要坚守济世之志,终将冲破枷锁,抵达理想彼岸。这种于绝境中迸发的豪迈宣言,既是对自我的超越,也为后世所有在黑暗中前行的人点燃了精神的灯塔,彰显了盛唐灵魂的壮美底色。
唐巧丽认为:这首诗以 “行路难”的反复咏叹,道尽人生旅途的普遍困境——我们的一生恰似跋涉于险峰激流之间,总会遭遇阻塞与迷茫。而诗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结句,正是穿透黑暗的精神火炬:它启示我们,面对生命中的沟壑与风雪,当以李白的豪迈与乐观为鉴,永葆“直挂云帆”的勇毅与“破浪前行”的冲劲。这不仅是诗人对自身仕途的信念,更成为照亮所有行路者的永恒星光——人生虽难,却值得以昂扬之姿奋力奔赴。
亲爱的书友们,我们以文字为舟,共溯华夏精神的浩荡长河。感谢每一份真诚的分享,那些击节赞叹的瞬间,那些凝神思索的沉默,恰似古琴弦上的余韵,在彼此心湖荡开涟漪。此刻我们终要合上书页,但请记住:思想从不散场。陶潜教我们安住当下,太白赠我们破浪之勇,而你们——亲爱的同路人——以见解为灯,照亮了经典深处的秘径。
愿这份滚烫的共读记忆
化作你案头不灭的萤火
当人生遇歧路,自有诗篇为杖
当尘世涌喧嚣,可循书香归航
期待下期重逢,再共赴
一场与伟大灵魂的秉烛夜谈